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入口西侧,矗立着一座名为《信仰》的雕塑,71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共产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信仰的感召下,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路向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人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人们获得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怕什么!早晚我们是要胜利的。我们的主义,就像庄稼人的种子一样,到处都撒遍了”。面对反动军阀举起的屠刀,有人问李大钊怕不怕,这是他的回答。1927年4月28日,他凛然走向绞刑架,高呼“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为信仰而战,本质上就是捍卫坚守真理。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此地甚好,开枪吧!”牺牲后,他的遗体草草葬于荒野,与之相伴的唯有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与信仰。他曾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共产主义者的心,至少有一半生活在未来。”信仰的伟力蕴含于对真理的认同笃信中,牺牲的背后是大义、是大德、是大爱。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清楚地知道共产主义的理想并不一定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同志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信仰是前仆后继、百折不回的追求。1948年,江竹筠同志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遭受敌人残酷折磨。面对酷刑,她顽强不屈地喊出:“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生死面前,靠着对信仰和信念的坚守,才能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因为“共产党、红军信仰他的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在崇高信仰的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怀着满腔热血,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汇聚到党的旗帜下。历史的追问,终将指向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的奉献。“信仰不是一门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挂在嘴边的高尚不值一提,没有实践的信仰只是空想。“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谷文昌一生的信条。他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默默无闻做奉献,“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将一片荒山改造成了茫茫林海,以干事为荣、以干事为乐。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执着坚守、为国之重器燃尽毕生心血。这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始终是具体的、实践的,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与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珍贵、焕发其光彩。
心中有了信仰的高峰,每个脚印都会变成希望的路标。巴金曾说过,“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现实中一些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员干部只有坚守崇高信仰,把理想信念植入血脉、融入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向光明、砥砺前行。
习主席指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坚守信仰、坚定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最终要看每一名党员在忠诚信仰、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坚定信仰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铸就“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脊梁、“惊涛骇浪不低头”的风骨,真正把坚定信仰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动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廉洁自律的操守、担当作为的实绩,让信仰之光永远照亮前行之路。(金前程)
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