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刚过,朋友圈里最热闹的不是旅游打卡,而是“西贝又回来了”。
北京、深圳、苏州……多地门店晚上七点后等位半小时起,有人惊呼:“这不是倒闭预警,这是逆袭翻盘啊!”
可仔细一扒,这波人潮汹涌的背后,真相有点扎心——大家不是奔着“好吃”去的,是奔着“便宜”来的。
说白了,西贝这次的“复活”,靠的根本不是良心发现,而是一套精准的“资本操作”:发券+降价+演现做,三招齐出,愣是把一场信任危机,演成了“限时特惠”的狂欢现场。
先看价格。葱香烤鱼从89降到79,番茄莜面鱼鱼从29砍到23,烤羊排也跌了个“骨折价”。听着不多,但架不住人家还送代金券,一人一张100块,两人去就是白捡200。
黄牛闻风而动,转手就卖50,比演唱会票还抢手。这不是吃饭,是薅羊毛大赛!
于是,原本门可罗雀的店,突然人满为患。可人一多,问题就藏不住了。
有顾客吐槽:点了份椒麻鸡,端上来一看,外圈一圈肉,中间埋着鸡骨头,跟“考古发掘”似的;炒蘑菇更是离谱,两片蘑菇加一把葱花,装在大盘里显得格外凄凉。
找经理理论,人家倒是大方:“不好吃,这顿免单。”这话听着客气,实则扎心,免单就能弥补体验?消费者要的不是施舍,是尊重。
更讽刺的是,免单之后,你还得自己提醒店员领代金券。没人提,他们就不给。这哪是回馈老客户,简直是“等你开口才肯赏一口汤”。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菜价是降了,但成本压得更低。冷冻“西装鸡”冒充鲜鸡,6块钱一斤的肉,做成63块一份的椒麻鸡,利润空间大得惊人。所谓“整改”,不过是把菜量缩水、预制菜加热包装,再贴个“现场制作”的标签,糊弄谁呢?
上海门店说肉夹馍是现烤的,听着挺真诚;广州员工被问是不是预制菜,立马眼神躲闪,支吾其词。
最绝的是新推的“限量烤鸭”,每天只烤六只,一只耗时一个半小时,听着像米其林主厨上身。可问题是——一天六只,根本不够塞牙缝,这不是做生意,是拍短视频!
你说这是用心做菜?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演给你看我多讲究,至于你能不能吃到,那得看运气。
当然,也不能否认,这波操作确实奏效了。黄金周一过,西贝门口又排起了队。年轻人图个热闹,中年人贪个便宜,带娃家庭觉得“反正也不贵”,干脆来试试。数据上看,客流回升,销售额回暖,仿佛一切都在向好。
可热闹背后,藏着致命问题:消费者买的是账,不是心。
海底捞为什么敢晒中央厨房?喜茶为什么敢公开供应链?因为他们知道,透明才是信任的基石。
而西贝呢?
一边说“非转基因油”,一边用冷冻鸡糊弄鲜鸡,一边发券拉客,一边在后厨玩“量少成精”的把戏。这种“既要又要”的玩法,短期能回血,长期只会失血。
更别提那个“七岁孩子哭诉”的营销视频,本想打温情牌,结果被网友群嘲:“你家孩子哭得再真,也洗不掉那盘蘑菇的寒酸劲儿。”
说到底,西贝的问题从来不是价格,而是诚意。
贾国龙曾说“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可如今消费者连睁着眼睛看菜单的勇气都没了——谁知道这“降价”背后,是不是又一轮“精致抠搜”的算计?
降价可以吸引人流,发券能制造假象,但若菜品本身经不起推敲,服务只剩套路,再猛的促销也只是给尸体化妆。
消费者或许健忘,但味蕾记得清清楚楚。今天你能用100元代金券换来一次光顾,明天别人用更好的品质和诚意,就能换来长久回头。
西贝现在像极了一个负债累累的老友,突然请你吃顿饭,还送你两张优惠券,嘴上说着“改过自新”,可饭桌上,依旧是那副“省到极致”的精明相。
这样的朋友,你还会再约吗?
恐怕,吃完这顿,就想删好友了。
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