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头条进行了改版,新增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播放时,您只需耐心等待5秒钟,然后伸出发财的小手,轻轻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广告,便能继续畅快地阅读我的文章了!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却始终保持着儒雅的气质;他统帅千军万马,却依然拥有书生的文人风范。他既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指挥,又能在安静的书房中挥毫泼墨,展现出不凡的才情。
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萧克。斯诺的夫人曾评价他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这句话足以彰显他军人和学者双重身份的独特魅力。
在八路军的六位师长中,有五人最终被评为元帅,而唯独他,只获授了上将军衔。论资历与战功,萧克毫不逊色。那为何他最终只得了上将军衔呢?
萧克出生于1907年,父亲曾是清朝的秀才,因此自小他便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然而,他成长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百姓生活困苦。
展开剩余90%萧克的哥哥性格刚烈,品格正直,却因得罪了地方的地主恶霸,在萧克年仅16岁时惨遭杀害。亲人的骤然离世和家道的衰败,重重地击打在他的心头。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萧克深刻意识到,在这乱世中,单靠文墨无力改变命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下笔杆,投身军旅,走上了革命之路。
他独自一人来到广州,随后加入了叶挺部队,担任排级教官,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在这里,他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那时,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革命人士展开疯狂屠杀,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选择了退缩。然而,萧克毫不退缩,坚定加入共产党,始终跟随共产主义理想。
南昌起义失败后,萧克的连队几乎覆灭,剩下的仅有20人。在极短时间内,部队被反动民团杀害、士兵弃枪逃跑,最终仅剩7、8人,部队彻底瓦解。
萧克拖着疲惫的身体,隐姓埋名,沿街乞讨,他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活着,活着去寻找组织,寻找革命的希望。
经过艰难跋涉,1928年,萧克终于获知朱德、陈毅率部转移至湘南地区。他翻山越岭赶赴目的地,参加湘南暴动后,又遭国民党湘粤军阀重兵攻击,被迫向井冈山转移。
在转移途中,萧克意外地最早与毛主席相遇。1934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会师,开启了新的革命篇章。
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猛烈攻势,中共中央军委派出红六军第十七师前去支援。萧克作为师长,接到命令后,迅速率部北上。
敌军西路军司令何键命朱耀华堵截,双方在黄沙之地对峙。战斗从早持续到下午四点,萧克发现敌机精准轰炸红军阵地,像是拥有透视能力。
趁敌机短暂离开,他用望远镜观察到敌军在阵地上放置白布做标记,随即下令士兵也放置白布。敌机再次来袭,却误炸敌军阵地。
趁着敌军混乱,萧克指挥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成功突围,歼灭敌军千余人。
同年8月,红六军团多次突破国民党防线,何键派兵围追堵截,白崇禧亦加派兵力防范红军攻入桂林。
萧克计划借夜色抢渡湘江,但敌军早有准备,布下重重包围。鉴于敌强我弱,强行渡江将付出惨重代价,他果断放弃计划。
随即他带领部队绕过敌军侧翼,向南突破包围。敌机扫射不断,红军只能边跑边躲。
不久,侦察员发现桂系旅紧随其后,形成“前有狼后有虎”的险境。酷暑中,战士们戴着大草帽避暑。
萧克灵机一动,命令所有人将草帽弃于路旁。追兵看到草帽纷纷拾起戴上,继续追击。
敌机再次巡航时,误将追兵视为红军,发动空袭,桂系部队被误伤,红军趁机成功脱险。
萧克的闲暇时光总被浓烈的求知欲和创作欲占据。一天,他偶然获得一本苏联长篇小说《铁流》,书中激荡的文字深深打动了他。
那文字仿佛激流冲刷内心,描绘着革命队伍的不屈抗争,激发了他对红军辉煌历程的无限遐想。
他兴奋地向战友们分享:“这书写得不错,不过比起我们红军的英勇气概,还差得远呢。”
战友们笑着鼓励:“那你也写一本,把咱们红军的故事写出来!”
这句话点燃了萧克的创作火焰。他开始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试图找到最难忘的故事。
最终,他构思出以罗霄纵队为主角,描述其与敌人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
但作为指挥官,时间宝贵而零碎,他只能在行军途中或战壕边的纸片上记录灵感。
他的笔下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饭后他常常伏案写作,直至深夜。战友关向应戏谑道:“老萧,你要不打仗,肯定成文艺骨干了。”
一次家乡来信,告知孩子病重,萧克夫人焦急寻他商量对策。
她推门进屋,却见萧克沉浸于写作,完全无视外界,不回应任何声音。
夫人既焦虑又无奈,只得独自返回老家。事后,萧克虽愧疚,却依旧执着创作,夫人既好气又好笑地责备:“你这写作,简直入了魔!”
经过两年多努力,萧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赢得广泛赞誉,更获主席高度评价。
面对赞美,萧克谦虚道:“哪里哪里,不过是东施效颦。”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举行授衔典礼,朱德、彭德怀等获授元帅,萧克仅获上将。
此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认为萧克以资历和战功应得元帅,甚至大将军衔,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授衔评定并非仅凭战功和资历,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十大元帅无论战绩还是指挥才能,都无可争议,其他几位元帅同样功勋卓著。
萧克虽不逊色,但仍有差距。他被评上将,主要有几点原因:
一是萧克所在的120师侧重建立革命根据地,作战机会相对较少,影响了战功积累。
二是在长征期间,与张国焘斗争时,萧克未公开表态,保持沉默,被视为立场不坚定。
毛主席曾评价他“历史上不正派”,这也是其军衔限制的重要原因。
三是在大将评选时,还考虑“山头平衡”,军种代表性不可替代。
然而,萧克本人对军衔高低毫不介意。面对他人不平,他淡然道:
“许多战友战死沙场,我只是幸运活了下来,军衔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萧克一生坚守军人品格,抗战和建国后始终保持严谨生活作风。
晚年依旧把被子叠得整齐,衣服纽扣扣得严实,军人作风一丝不苟。
他严谨的家风也影响儿子萧星华,后者文武双全,成为少将。
萧克的军事生涯中,他不断学习和实践,成长为杰出的指挥官。
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带领部队赢得辉煌胜利,指挥风格既严谨又灵活。
此外,他热爱文学艺术,闲暇时专注创作,作品《浴血罗霄》获茅盾文学奖。
晚年仍保持军人风范和高尚品德,他传奇一生,值得永远铭记与学习。
参考资料:
《红岩春秋》—儒将萧克
《党史纵览》—传奇上将萧克之“奇”
中国新闻网—共和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
发布于:天津市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