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条细分赛道更精准匹配企业的主营业务和项目方向;行业赛承办主体涵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便于提升对接效率;行业赛现金奖励总额最高2000万元,还可给予最高200万元股权投资;港澳台赛特设大学生项目专项奖,进一步打通港澳台学子进入内地创业渠道……
更优参赛体验、更大奖励举措、更多赛道渠道,来自2025年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下称“大赛”)。广大企业可在10月10日前,登录“广州科技GI”(https://gzsti.gzsi.gov.cn/)报名。今年的大赛在延续2024年“市场+政府”办赛模式,以“创在广州”为主题再度升级。
政府办赛向激活市场转变
今年是广州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独立赛区的第十一个年头。今年的行业赛在去年办赛模式的基础上,办赛主体更加多元、机制更趋成熟。
首先,赛道划分更为精细。产业创新,赛道是关键。2025年行业赛在2024年基础上优化扩充,形成“精准匹配产业、覆盖全链创新”的赛道体系。本届赛事结合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赛道进一步细分至19个,较去年新增了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低空深空与航空航天、细胞与基因、海洋科技与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5个赛道。
“更精准引导企业契合自身主营业务和项目方向,提升产业对接与资源配置效率。”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谈到。例如,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智能无人系统赛道与广州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相呼应。设立此赛道,能借助大赛平台,吸引更多创新项目与人才,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有助于提升广州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优势。
其次,市场化办赛全面升级。前期,组委会通过公开征集和遴选,确定了19个行业赛道主办单位。本届行业赛各主办单位在组委会的办赛框架下自主开展各行业赛(初赛),评选出优胜企业参加决赛。决赛由组委会统一组织企业线下路演并产生获奖企业。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又有力保障了评审的公平、公正。
此举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推动大赛从“竞技场”向“资源对接平台”和“产业生态枢纽”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广州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正不断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发力”深化。
共性服务向专业服务转变
不同赛道因技术门槛、产业链条和发展阶段不同,参赛企业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发挥专业力量优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共性支持方面,体现在对各赛道优质企业一视同仁的奖励,以及解决中小企业普遍痛点的配套投资。
本届行业赛设置了力度更大、配置更丰富、机制更灵活的奖励政策。现金奖励总额最高2000万元人民币,针对19个赛道分别设置奖项,各赛道的初创组和成长组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不超过200名。
同时,新设总额最高1个亿的“投资支持”机制,对决赛一、二、三等奖且成立5年内未获市场化投资的企业,经尽调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股权投资,直击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痛点。
广州还在推动投贷联动加码,联合合作银行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开发针对参赛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为企业构建多元融资渠道。“股权投资+信贷支持”组合拳既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资本需求,又解决短期运营的资金周转问题。
专业服务方面,大赛依托各赛道主办单位的行业积淀,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源嫁接。
例如,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提供技术研发合作;通过广州工控、广华科城等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与市场资源;借助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市半导体协会等行业组织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
此外,大赛还引入“湾创成果转化平台”的AI智能匹配引擎,可深度解析企业技术需求与资源缺口,自动生成需求画像,实现服务资源的精准推送与高效匹配。
系列举措的背后,是大赛从提供标准化、通用型服务,转向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全链条的深度赋能,真正呼应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科技企业的成长诉求。
挖掘企业向培育企业转变
大赛的功能定位,已不再局限于筛选和奖励优秀企业,更致力于提供持续成长支持、陪伴企业共同发展。
2024年,大赛推荐至省赛的企业有79家获奖,16家入围全国赛,成绩亮眼。在此基础上,2025年赛事将进一步强化“以赛育企”机制,推出组合式支持政策,覆盖“资金—资源—能力—场景”等多个维度。
从报名阶段起,中小企业就与广州形成了深深的羁绊。赛事通过广州科技GI开放报名,实现企业报名、材料审核、赛事材料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在此过程中,赛事成为“入口”,报名留存的资料可以让政府更好地服务、感知企业。
挖掘企业之外,大赛更期望将种子选手“扶上马,送一程”。依托“湾创成果转化平台”的AI智能匹配引擎,组委会可深度解构企业的产业链及节点、技术路线、技术需求与参数指标,生成企业详尽的需求画像,助力企业精准认知自身优劣势,高效匹配适配的合作伙伴与资源。
赛事服务也同时向后延伸。组委会不仅组织产业链对接、场景开放测试与应用示范,还提供政策申报辅导、创业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破解从技术到产品、从样品到市场的产业化瓶颈。
对于未晋级决赛的企业,大赛组委会将持续提供多维度、有针对性的后续服务,确保每一个参赛项目都能获得充分的支持与展示机会。有潜力的未获奖项目也有望纳入储备库持续跟踪,获得后续对接机会,让创新种子长成产业大树。
“创新是广州的城市基因,而大赛是这座城市向全球发出的‘创新邀请函’。”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表示,期待全球创新者聚焦广州、扎根广州,共同书写新质生产力的广州篇章。
南方+记者 李鹏程
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